电话

17709168119

开云网址论道 数字员工与数字自动化最后一公里数字企业的未来蓝图如何画?

2023-12-10

  开云网址论道 数字员工与数字自动化最后一公里数字企业的未来蓝图如何画?在“ISIG中国产业智能大会暨RPA超级自动化产业发展峰会 的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华为技术服务产业伙伴建设与管理部生态发展总监张超、SAP大中华区行业与咨询团队业务技术平台卓越中心资深架构师郭磊、中投创展创始人任威、建信金科BigData中心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平台技术负责人林震宇、三井住友保险信息技术部总经理陈婧,共同就

  从左至右依次为:智唐科技CEO陈惠鲁、中投创展创始人任威、SAP大中华区行业与咨询团队业务技术平台卓越中心资深架构师郭磊、华为技术服务产业伙伴建设与管理部生态发展总监张超、建信金科BigData中心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平台技术负责人林震宇、三井住友保险信息技术部总经理陈婧

  (主持人)陈惠鲁:随着国内讲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政府都在更多地关注数字化转型如何有更好的抓手,目前来看RPA技术因为它的广泛适用性,也因为它的好落地。整个产品和技术越来越受到媒体、资本、政府的关注,包括数字员工、超级自动化,组织孪生、卓越中心等等概念都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类组织的关注,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涌现出来越来越多toB的科技企业,加入到RPA的赛道当中。

  首先很荣幸邀请到各行业的资深人士,来做这样一个圆桌的分享。开始前先请大家各自介绍一下本人以及所在公司的情况。

  郭磊:主持人好,各位嘉宾好,我是郭磊来自于SAP。我现在是在SAP的业务与技术平台部门,负责整个平台的技术架构。RPA流程自动化隶属于SAP智能板块,也是SAP目前主打产品之一,受到各行业客户的青睐。今天主要分享一下SAP在RPA应用方面的一些心得和技术沉淀。

  张超:我是来自于华为全球技术服务部生态伙伴发展部的张超。华为其实是RPA产业的一个新的进入者,从2020年开始进入这个产业。但内部从2016年就开始研发这个产品,大家也知道2019年美国就把华为放入了实体清单,所以我们把内部研发的产品现在向外去拓展,所以我们一会儿也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路的一些心路历程,感谢大家!

  林震宇:我是建行RPA平台的技术负责人,我现在是在建信金科。建信金科是由2018年的时候从原来建设银行的7个直属中心还有研发中心组建而成。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吸纳更多的社会人才去为政府、为同业、为社会服务更多的金融科技力量。今天我会分享一下建设银行从2017年到现在,整个的RPA使用和项目实施时的相关经验,谢谢大家!

  陈婧:我叫陈婧,来自于三井住友。三井住友海上是在中国的一家财产险公司,整个的业务是toB端的,所以其实这些年我们也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了非常多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包括在RPA方面。2017年的时候在百度上其实是搜不到RPA这个词条的开云网址,当时我们是跟安永合作,尝试了第一个RPA业务,同时我们也是业内第一次去尝试用区块链解决公司间的问题,包括我们的在保区块链、跨境贸易平台的区块链等等。

  所以我觉得这些年技术一直在变革,也促使我们IT人的使命就是要不断地普及和往前奔跑,能够更好地理解业务场景,让我们的技术能力一直处于一线前沿,能够赋能整个的业务场景,也能够让整个科技的赋能有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谢谢。

  任威:大家好,我是任威开云网址,我是北京中投创展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我原来在四大之一的毕马威做了十几年管理咨询,后来2016年出来创业,做了中投创展这家公司。主要就是在做包括RPA在内的智能化转型,给企业提供智能化转型服务,从前边框架的设计、搭建,包括现在大家说的比较多的CoE整个体系的建设,从需求的构建,到开发、实施,包括后期的运营和运维,这个是我们主要的一个工作和服务。

  (主持人)陈惠鲁:感谢各位精彩的介绍,下面进行议题讨论。每次提到RPA离不开CoE、超级自动化、数字孪生等先进理念的支撑。每位嘉宾,结合实际业务如何理解这些或其他相关概念?

  任威: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可能无法将它细细说明。我最近比较关注全面自动化企业的理念。我们实施了这么多自动化的方式,包括引入了很多人工智能的一些技术去支撑我们的业务发展以后,我们几年之后整个企业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或者说我今年做了十个自动化的流程,明年做了二十个自动化的场景,那我三五年之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我们可能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假如说把它想象成一个叫“全面自动化”的企业,其实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它应该长什么样子,我现在基本上能界定出来的是这么几个点,一个是说本身它应该是一个自动化的比例或者是它整个的水平是比较高的。例如,核酸检测应检尽检;自动化也是这样,能被自动化的场景一定要用自动化的方式去实现。例如,原来整个企业充斥着100项工作、100个任务,那可能其中有50-60%以上的项目都会用自动化的方式去协助。

  此外,自动化水平提升的点可能是在人身上,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里面。包括现在主流的一些RPA厂商在推的平民开发者的概念,通过低代码进一步的降低开发的门槛,让更多的业务用户能在桌面层面和它所在的业务范畴之内更快的去实现一个自动化的场景,当然这个包括更多的是培训,还有能力的建设。

  郭磊:我是来自于SAP的,其实在座的各位如果了解SAP的大家可能会知道SAP其实是一家非常综合性的公司。我们是做跟企业应用软件相关的包括ERP,供应链平台,其实SAP最近也是在做转型,现在我们引导客户的是提倡企业去做一个“智慧企业”的概念。

  很多客户都会问什么是智慧企业,我个人理解或者说是从SAP传导的这个概念来看,智慧企业它首先是一个叫做数据驱动的企业。无论是实体经济也好,还是互联网经济也好,大家统一的方向都是数据驱动,像数字环境底下是新的商业机会和契机,数据驱动是智慧企业刻在骨子里需要的基因。

  第二个需要具备的是一个云原生的或者说是一个以云为导向的企业,现在很多企业除了跨行业经营,跨领域经营之外,它还要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在传统的应用布局之下,可能会存在IT系统老旧,不太适用于这些非常灵活的挑战,比如说面对前端订单的变化,后台你可能要去做很多的配置,才能适应你这个新业务的运行,那如果说你是一家云原生的企业,就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云的一些工具或服务,来改变商业环境。

  但是有些客户说我已经是一个本地部署或者说是一个非常不灵活的机制,那怎么办?那可能就需要有一些自动化的工具帮你去实现半云化或者半自动化的方式,这个其实也是一个智能技术去改变人行为的一个方式方法。

  第三点,在智慧企业当中要做的是一个自动化的企业,我们说现在的企业是朝着精简运营或者精简成本的方向去发展,这就要求企业里面是需要有一个自动化的方式,在我们传统的制造型企业里自动化可能是一个智慧工厂或者一个自动化的设备,在一些其他企业里面自动化可能会代表着一些自动化的软件,或者说一些自动化的行为,因此自动化流程或者自动化数据处理这一块就应运而生了。

  SAP在实现智慧企业自动化的过程中有三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叫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同,叫人与人之间的自动化;第二个层面就是人与机器的自动化,比如人与机器、人机界面的交互,需要自动化的去完成;第三个维度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自动化,就类似于我们工厂之间怎么样去通过一些机器的传感器去实现一些智能的维护、智能的一些应用。

  我们再回过头看RPA这个话题,我们的流程自动化机器人正是契合人机交互或者人机自动化的交互,我个人认为任何技术的产生都是为了去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或者客户需求。RPA其实有两种,一个需求就是我真正去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因为在很多的系统应用过程当中有很多的手工操作,RPA首先是解决了如何把手工操作用自动化的方式去完成。第二个其实也是契合了SAP的一个理念,让世界运行的更美好,让人生活的更美好。如果说我们用机器去代替人的生活,那相对来说我们人的一些活动就释放出来了,释放出来的活动其实你可以去做一些更加有挑战性的工作,例如业务分析或者有建设性的市场拓展,那你不需要每天浸没在重复的敲数据、敲应用的过程中。

  所以,其实RPA这个工具它是一个小工具,但是发挥着大的功能,能够让我们的业务进行一些转型或者说是让我们的人更加轻松的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业务挑战,这是我对RPA的一个大概的理解,谢谢。

  张超:我对于超自动化这个名词理是现在处于一个爆炸期,郭总也介绍了到2024年中国RPA的市场会达到80亿元。但是我看了国外的一个报告,也就是说到2024年整个的市场可能达到800亿美金,也就是说我看了可口可乐的CIO最近发表了一个文章,说如果现在各位或任何大的企业如果还没有进入到RPA这个赛道,就已经很晚了,也就是说今年可能就是一个爆炸式增长期。

  对于超自动化的理解,华为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认为超自动化主要有“RPA+AI+低代码”这三个基础的能力,其实对于近些年来低代码这个赛道的崛起,我们也不感到意外,包括不论是AI带来RPA的爆炸式增长,还是RPA带来AI和低代码应用爆炸式的增长,其实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低代码它可以很好的满足组织业务的敏捷性和开发程序的效率性,其实很多RPA厂商也集成了低代码和无代码的开发技术,它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应用性和维护性,它可以让IT部门的一些员工快速上手,设计出自己想要的自动化业务流程。

  所以,在产品应用性这方面我看各家厂商也会把低代码和无代码作为一个基石,然后进一步去打磨这个产品的可用性,内置更多、更成熟的或者更稳定的自动化业务流程,来提升总的开发进度。因此如果要想成功,可能除了拥有一流的产品外,还需要加上一流的技术生态建设,才能把RPA业务做到更成功,谢谢大家!

  林震宇:前面嘉宾都讲的非常精彩,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建行是在2017年在财会、信用卡领域应用了RPA。那时候其实是部门级的RPA应用,前期效果非常好,但随着时间推进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例如,设备管理的困难还有包括自动化流程的崩溃。

  在2018年底的时候,建行决心要搞一个企业级的RPA平台,当时是做了一个为期三周的严格学习。选了国内外的九家厂商集中到厦门那边,做了整整三周闭环测试。严格按照建行的实际场景来进行测试验证的。

  因为前期2017年有用过,所以在2018年建设之初时就奔着整个企业级的建设目标来的,提出了开放共享、企业运营和高效合规性三个目标。因为银行对审计这块管得非常严格,建行在2018年时逐步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方法论,规划到平台上也是叫CoE中心。总行整体牵头,带着集约化的集中业务处理中心负责整体的业务运营和线上的需求管理,包括后续的流程持续跟踪。我们金融科技部带着建信金科进行相关的技术维护,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跟进。因为当时建行在2010年时有对银行整个系统进行业务建模,分为流程建模、产品建模、用户体验建模、数据建模四个方向。

  流程建模是把线下的一些业务做了标准化,用BPMN流程图画出来[nV1] ,所以我们RPA实施过程中很快地把流程连了起来。同时我们现在做了一些数据分析,告诉这些场景如果通过系统实现的话,会产生非常大的业务价值,等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数据支撑,因为每年建行的IT投入都非常大,可能是几十亿的规模。

  前段时间人民银行有邀请建行做演讲。我们认为的数字化劳动力是以RPA技术为底座,插上一些金融级企业级的服务,包括人工智能、企业级的统一服务、基础服务像短信、邮件等,以流程业务视角进行重塑,同时模拟用户的思考和执行,这是我们认为的数字化劳动力,谢谢大家!

  陈婧:我说一下自己的体会。RPA已经做了很多年,当时我在2019年的大会上说过RPA就像共享单车,其实完成的是企业“最后一公里”业务的自动化。就是现有的系统、IT能力不足以服务业务流程时,RPA像共享单车一样去完成从地铁站到办公室的最后一公里的劳动。但是它一定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因为你刚开始时这一段适用于共享单车,但是政府一直在迭代,过了几年可能你公司楼下就有地铁站了,你就不需要共享单车了,但是你去其他地方仍然需要。

  对于企业来讲RPA是一个动态迭代的能力,并不是我要为了做RPA而去做RPA。我可能会说一些和大家相反的论调,我并不觉得没有上RPA你公司就是落后了,但是如果你没有以“自动化为先”的理念就真的是落后了。所以过程中其实是不断迭代的,在刚刚开始整个数字化的五年计划构建之初,很多的系统都等待着要更换,很多的服务还没有建立起来,有很多的IT规划仍然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个过程当中用RPA解决了很多场景化的标准化问题。

  用RPA加低代码的技术组合,非常快速地把一些线下的东西总结归纳驱动成了线上,当它驱动成了线上之后,其实已经完成了在整个数字化过程当中最难的环节,这个环节其实就是流程梳理和标准化。那么之后当你有了其他的基础设施的逐渐构建,比如说更好的数据湖,你就可以把一些原来可能要用RPA做核对的东西转成是用数据的抽取去做核对,有一些功能逐步建立了,可能会把一些原来RPA在做的事情,在你建设新系统的时候转到新系统当中去。

  所以它其实是在不断迭代的过程,和当初2017、2018年的那一批RPA流程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可以说在这几年整个信息化、数字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过程当中,RPA作为一个能力帮助解决了很多过度性的问题,并且让用户在整个过程当中有了非常好的组织架构的价值提升。

  所以我觉得说不要指望用RPA去做所有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因地制宜地把RPA当做企业一定会需要有的赋能,让它变成企业的基础设施,变成IT手边的一件利器,可以随时拿来去用,帮助去完成共享单车的职能。但是它也会不断地迭代,退出这一段的历史使命,去做另外的事情,所以我觉得RPA对于企业来讲更重要的是带领了一个自动化为先的理念,而在这个理念里,RPA不是一个唯一的工具,但是它是能够去解决暂时性问题,其他东西解决不了的时候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谢谢。

  (主持人)陈惠鲁:在RPA项目落地过程中,各位遇到过哪些挑战和失败案例,并从中吸取了哪些经验?

  任威:失败看怎么界定。我可以理解成是在这个推进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很大阻力的,举个例子,在给一个大型的金融机构做推广的时候,其实它从整个的科技部包括金科的参与,前期的铺垫做的是不错的,而且有很多的试点已经在各个分行都在往下推。但是推到一定阶段之后他们自己也遇到了一个瓶颈,业务部门的人对RPA这个技术本身的价值是认可的,但是由于这个技术的落地实现可能会改变原先固有的业务操作模式。例如,RPA工具的界面上,或者RPA管理平台,那也是另外的一个系统去完成这个一共十步的流程,它会有这么一个割裂的动作,这对于用户来说你帮我节省的这个时间我是认可的,但是我不想用这样的方式去完成这个工作,导致了它在很多业务部门的推广过程当中受到阻力。

  后来发现其实这个阻力也是有解决方案的,其实就是接口,用RPA和接口之间更好的串联是可以解决部分的问题,比如一个信贷的系统,它在完成一个信贷审批的十步过程中,原来是第四步到第六步用一个机器人完成了它其中一部分的工作,但是原先它要跳转到第三方的平台上去做这个事情。

  当然这个也是因为对于信贷系统方面乙方的控制力比较强,直接在上面可以做一个接口的开发,或者加一键查询这么一个功能,然后快速就跳转到后台去,然后让机器人去完成这个任务,再通过接口返回一个结果给它,这对于业务用户来说它是一个无感的状态,形成了这样一个状态以后业务用户就说那没问题,而且他不占用它的工作界面,这样的一个状态就相对来说比较好的解决了业务用户再去学习或者是再去跳转这样的一些痛点。

  郭磊:这个问题是蛮犀利的。以我现在做的RPA项目为例,当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在整个RPA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来说企业的管理层或者高层是比较认可RPA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或者利益的,因为从大面上大家都知道你要降本增效,你要压缩成本、提高效率,你必须要用到一些自动化的工具。

  但是很多时候的压力是来自于底下的执行层,因为执行层里面会有几个考虑,第一个考虑是很直接的,就是你把我的工作替代掉了,因为从RPA来讲是用数字化员工去代替实际的员工,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想你把我的工作替代掉,比如说我是个财务或者会计,这些工作你都是用机器人来做了,那什么?下一个问题是不是说我把我的经验分享出去了,然后我要下岗了,或者说我不能在这个岗位上去做更多的事情了,这个是碰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其实的解决方法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让员工受惠,比如说财务或者出纳可以去提高个人的知识结构,或者往上一层去做发展,未来可以去做一个高端的财务分析开云网址,朝着管理会计的方向去转型。

  员工的转型和公司数字化转型路径基本是一样的。员工也要去想你的上一阶或者现在工作的下一步你该去做什么,如果能够考虑好这个事情的话,其实很多员工也是慢慢能够接受的,这是第一个困难。

  第二个困难,执行者根本就提不出需求,可能已经被重复的日常工作给麻痹了。因为你每天就做这么两三件事情,然后你每一天这两件事情就是固定的去点几个屏幕或者点几个鼠标,他已经是没有动力去通过第三方的工具来去提升他的效率,其实这个时候可能会更多的去让他去做一些体验,告诉他这是一件非常没有效率的事情,并且你还有很多的错率,一旦出错,甚至比你去做一笔业务要花的时间多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去修复。

  如果用RPA固定的工具去做的话,可大大去减少业务出错率。花的时间少了,出错率低,效率自然就高了。这两点是在RPA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比较突出的困难。

  张超:谈到失败的案例,这边也总结一下这种比较共性的看到的问题。华为在实施RPA的过程中,先说内部,因为一直认为RPA是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的一个利器。但是整个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去把整个项目管起来、对接起来,跟业务部门去经常的梳理他们的需求,因为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去把这个事情统筹起来,直接让开发人员去跟客户对接,永远说不清楚存在一些什么问题。所以,这一点是觉得如果有一个好的RPA项目经理,可以把整个事情管起来,你这个项目就成功了一半,这是对于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林震宇:刚才说到失败项目,其实这边可以提一下困难点。例如,在开发的时候里面有用到一个企业级的开发。在运行的时候会有个问题,它是用java写的,有时候会突然崩掉,崩掉之后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它会把这个用户给锁定24小时,24小时之内它是用不了的。其实他们也提供了一个解锁的方法,但是解锁的方法是要用人脸识别登录到某一个界面上,然后再通过输入那个员工编号解锁,它说是为了确保安全、为了审计的,这个时候在RPA那边其实是属于生物信息,这时候因为都是咱们自己的系统内,最后可能RPA搞不定,就直接去找他们的领导,然后通过接口方式直接搞定了这件事情,也就是说让他们在登陆前发现有问题的话不管怎样直接解锁,同时在那边有一个认证的东西,这个客户要只能在的那个设备上来用。

  另外,提到的验证码那块,其实之前也遇到很多的问题,最后是说有些可以通过OCR或者技术识别,但是还是存在有一些验证码解不开。这种情况就像打码平台那样直接搞一个APP,把页面推过去,让专门的数据处理中心的人去干这一件事情,随时随地为这个打码服务,采用了很多RPA以外的技术去把那些技术困难给绕过去,因为有的问题确实是不太好搞定。

  陈婧:我觉得其实遇到的问题真的蛮多的,因为讲起来好像做了很多东西,但是踩过的坑自己心里才知道,这都是非常惨痛的经历。所以其实我觉得大概总结几个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和失败的点,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来源于对于人才的培养,因为刚刚提到的现在可以把人放到各个部门去,让他们能够帮助用户部门去做数字化转型的规划,去做流程的规划,但是这个人培养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开始也不会是这样,所以其实在刚刚开始时,人才的培养是在不断地向四大学习。

  不得不讲四大这边当时是和安永,后来和PwC(普华永道)有合作。其实他们的方法论非常非常重要,怎么去说服领导,怎么去和用户沟通是所有IT部门的短板,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哪怕他能理解基层员工的业务,也不能很好地把这个故事讲好,去做好这个规划,所以一开始其实是花了很多的钱在咨询公司上,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整个RPA建立的过程是一个流程再造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向供应商去学习。

  学到后面可以不用他们,成长起来建立自己的CoE中心,我觉得这个也是我看到现在很多企业做RPA遇到的共同的问题,因为说实话,RPA开发的市场很内卷,因为本身看上去好像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所以在做的过程当中内卷的成本被压到非常非常低的价格。但是最终这个东西做上来之后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所以,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我觉得甲方要综合考虑自己的能力,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引领业务需求去说服你的老板,去说服用户带着他们自上而下地把整个的流程进行重新的梳理和构建,如果还没有这个能力那么在一开始不妨去请一个老师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不是放手直接丢给供应商去做。因为最了解自己流程的是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和供应商一起好好地把整个流程搭好,去学习和自我成长,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第二、说服管理层的问题,RPA是什么?RPA可以降低工作量,老板们往往会面临一个问题,可能项目还没开始,老板有一个很好的预期,那么他会问你这个项目做完了我可以节省多少劳动力?你不能说只节省了多少劳动力,而是说可能要更紧密地和业务中层站在一起,告诉他们除了节省劳动力还有更大的业务附加值。

  第三、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被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成本投入产出的问题。因为说RPA本身其实相对倒还好,但是RPA加上AI之后,大家知道AI这个事情其实很贵,但是对于企业运用来讲它起到最大的作用是投入产出比,我到底花多少钱做这个东西对于企业是值得的。把这个事情外包出去,因为大家知道在中国做科研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力成本太低了,导致这个事情我好像外包出去给别人做,我花的这个成本比我现在去做一个数字化转型,做RPA+AI便宜得多,所以这个其实是一个问题。

  所以过往曾经有一些失败的案例,到现在可能都还在寻找解决方案的就是对于一些非结构化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因为这方面需要在AI技术上持续投入才能看到效果。

  (主持人)陈惠鲁:嘉宾们分享的大大小小的经验和教训其实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地花了时间在实战当中得到的积累,因为时间所限,我今天最后一个问题想请五位嘉宾用一句话来概括展望未来的RPA的终级状态是什么样的?

  任威:我刚才第一个问题说了这个概念,我认为RPA作为一个技术它的能力一定是要内化的,最后我觉得它一定是会变成企业内生的能力,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或者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形态存在的,这种状态下的话应该出现叫因自动化进自动化的状态。

  郭磊:从RPA厂商来说其实我们SAP的RPA产品也在不断地迭代,第一步其实SAP的RPA已经实现了替代人手,替代人眼,我们定义的RPA未来是更高阶可能会替代人脑,我们致力于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一个更加自动化、高适应的甚至是一个可以自服务,自我进行迭代升级的RPA产品,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RPA产品来去服务我们的甲方,我们的客户,谢谢。

  张超: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觉得对于未来的畅想有的人说是未来人手一个RPA,就看它是做熵增还是熵减,熵增无非是提高人在工作当中的效率,但是我觉得刚才那位嘉宾分享得很好,有时候做减法也不一定是一个坏事,也就是熵减也可以为你创造价值,这是我对于未来的看法。

  林震宇:我觉得RPA未来可能不太提了,可能这个业务场景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我们要去提倡它是用RPA技术还是人工技术,最终可能就是共生,没有太考虑做RPA这样子。

  陈婧:我觉得RPA在未来toC端和toB端应该都会有比较长远的发展,对于RPA的toB端,其实它会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而且会成为一个粘和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未来更多的生态是RPA加ERP,或者RPA加上更多的更细粒度的SaaS服务,RPA加SaaS可能会成为未来toB端的自动化的主流。

  另外就是toC端,其实场景还很深远,很多厂家不妨往个人诉求上面去走一走,因为我们知道表格原来也是自动化,所以其实在个人生活当中自己的效率化工具也需要RPA,包括可能我自己手机端的RPA的开发部署,所以toC端还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可以去挖。

  (主持人)陈惠鲁:谢谢今天五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也希望大家未来能一起携手推进RPA技术和整个产业的迭代升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