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7709168119

弥漫性大B胃淋巴瘤请问治愈的可能性多大五年存活率是指只能活5年的概率5年后无法保证吗?

2024-03-26

  弥漫性大B胃淋巴瘤请问治愈的可能性多大五年存活率是指只能活5年的概率5年后无法保证吗?当不幸确诊癌症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便是“有多大可能获得治愈?”为了解答此类问题,医学上常常用“5年生存率”来描述癌症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情况。

  恶性肿瘤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接受某种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人,经过若干年(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生存率反映了恶性肿瘤对生命的危害程度,也可用于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5年生存率是临床评价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

  为什么会选择5年这个时间点去做统计呢?这是因为研究发现肿瘤患者90%的复发和转移事件发生在治疗后5年内,肿瘤患者如果能生存5年以上,发生复发和转移的仅占10%左右。因此,5年生存率并不是说只能活5年,而是意味着已接近治愈。

  那么我们有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到某个癌种的5年生存率呢?最权威的数据源于相关科学研究的统计。2018年1月国际顶尖医学杂志《Lancet》发表了由全球各国研究人员合力完成的全球癌症生存趋势监测报告,该研究自2000年开始,历时15年,搜集了71个国家/地区、322个癌症登记处数据,共纳入2000-2014年被诊断为癌症的3751万名患者,涉及18种癌症。

  中国各癌症的5年生存率统计如下表所示,总体上来看,随着新药的研发上市、治疗方法的改进,大多数癌症的5年生存率稳步上升。许多癌症正从“不治之症”向“慢性病”转变。

  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聚焦当前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并将癌症防治作为重点专项行动开展,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的主要目标。

  高的5年生存率往往给人予希望,让人备受鼓舞,如乳腺癌,5年生存率高达83.2%;而较低的5年生存率却会让人备受打击,丧失信心,甚至干脆放弃治疗,如胰腺癌,5年生存率仅有9.9%。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的5年生存率能用于指导个体治疗决策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需要先搞明白大数据的底层逻辑。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群体概率和个体概率。如上所述,每个癌种的5年生存率都是通过患该癌种的一群人统计出来,如,胃癌的5年生存率是35.9%,这是群体概率。

  但对于具体某个胃癌患者而言,这个概率就会发现变化,5年生存率有可能会远远超过35.9%,也有可能会达不到这个值,很好理解,虽然患的为同一种病,但疾病分期、身体状况、年龄、治疗方法及接受治疗的程度等因素均可影响这个概率。

  再举个生活中很熟悉的例子,一枚硬币,我们假定有面值数字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在抛硬币的过程中,出现正面的概率为50%,这是群体概率。但如果你去抛一次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要么为0%,要么为100%;而如果你抛1万次,得到正面的概率不会是0,也不会是100%,大概率也不是50%,但一定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这是个体概率。

  同样,一个药物,有效率可能为60%,能够缓解或者治愈60%的病人,但某个患者用了之后开云网址,则要么有效(100%)开云网址,要么无效(0%)。

  这里表现出群体概率和个体概率之间的差异。群体概率和个体概率针对的对象不同,回答的问题也不同,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群体概率是针对一件事儿来的,体现的是群体的共同特征。

  理解了群体概率和个体概率的差异,可以让我们从寻找群体共同特征,转到寻找个体的独特差异,这样就把解决问题的视角从事转向了人,能改变很多事情的逻辑。

  斯蒂芬·杰·古尔德是哈佛大学的动物学教授,进化论方面的专家,也是他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由于他更为完整地演绎了物种进化论,而被很多人誉为“第二个达尔文”。

  1982年7月,40岁的古尔德发现在自己的腹部长了一个间皮瘤,恶性间皮瘤预后很差,手术后,为了更好地了解疾病,他去到医学图书馆,查找间皮瘤相关的文献,一个小时后,他很惊恐地发现科学研究呈现的数据表明:间皮瘤是“无法治愈”的,确诊之后,患者存活时间的中值是8个月(也即,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这是个群体概率)。恐慌感开始在他心中蔓延,身心都受到重大打击,很久才缓过神来。

  但古尔德作为一名学者的素养发挥了作用,把他从绝望中拯救了出来。多年的学术研究使他坚信在自然界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铁律。变化是自然界的本质。间皮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这一事实让古尔德立马想到,有半数患有间皮瘤的病人活不到8个月,但也有半数的病人超过8个月。现在的问题是,他属于哪一半呢?他年龄不大、不抽烟、身体情况良好(除了癌症之外没有其它疾病),他的肿瘤尚处于早期,而且他还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这都让古尔德稍感欣慰,因此他认为自己肯定是在还有希望的那一半里。

  接着他开始意识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所有描绘患者生存时间的曲线都有着不对称的形状;根据定义,半数的病例集中在曲线个月那个区域。但是,在右边的另一半,却在大于8个月的时间范围内自然地伸展开来,并且,这些曲线总会带有一个长长的尾巴,一直延伸到时间坐标很远的地方。因此,即便中值仅仅是8个月,但是在曲线尾端的那极少数病人却能存活数年之久。古尔德相信自己会位于那条长尾巴的末端,这令他长舒了一口气。

  古尔德还意识到开云网址,他所查看的那些存活曲线里的病人,都是在他确诊时10年或12年前接受治疗的。这些病人得到的都是在那个年代所能采用的治疗手段。肿瘤治疗领域的进步日新月异,也许借助于最新的治疗手段,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他可以获得更长久。最终,古尔德于20年后死于其它疾病,他活的时间要比研究数据预言的长30倍。这位伟大生物学家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统计数据是信息,不是判决书。

  而实际上古尔德就是在面对群体概率数据时,采用了个体概率思维,找到了使自己能长久生存的个体差异和特征,并从中获得了信心。

  回到本文的主题: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解读一个癌种的5年生存率,并进行决策?通过掌握群体概率和个体概率的差异,我们先有了认知上的转变,进而可以带动行为上的转变,促使疾病预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具体怎么做呢?当了解到某个癌种的5年生存率时,我们可以先审视一下这个数据的产生时间,像文章前面表格中所列的中国部分癌种5年生存率统计数据,迄今已相隔多年,随着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进步,有理由相信现阶段的治疗效果会好于早年。接下来,我们可以将影响疾病生存率的因素进行一个剖析,主要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自身因素包括:肿瘤状况(恶性程度、分期等)、年龄、身体状况(营养、有无其它疾病等)、心理状态、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等;外部因素包括:生活环境、能否获得规范优质的治疗、能否获得必要的其他外部支持等。上述因素可以正向提高生存率,也可以负向降低生存率。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有些因素是我们有能力去改变的,例如,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寻求专业治疗和支持等。当正向因素被我们充分挖掘并得以强化,负向因素逐渐减少或消除时,我们便极可能像古尔德一样,使自己处于疾病生存曲线的最右端。这不会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向古尔德一样,成为学习型患者,是获得最佳预后的关键途径!

  与古尔德一样,《每个人的战争》的作者大卫·塞尔旺·施莱伯也深谙概率思维,大卫·塞尔旺·施莱伯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临床教授,是该校整合医疗中心的联合创始人,拥有医学博士及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31岁时,意外检查出脑部肿瘤,通过对癌症防治研究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他奇迹般地带病生存了18年!这期间,他继续从事医学工作,并将他的抗癌经验总结成书,给很多人带去了鼓舞和信心。

  除了5年生存率,医学上的其它统计数据,如生存期、有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是群体概率。我们在看待这些数据时,既要明白其指导意义,又要看到其与个体真实情况锲合度的差异,通过审视这些差异,往往能找到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