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7709168119

来论:用向善之心消弭网络戾气

标签: 2023-12-14 

  来论:用向善之心消弭网络戾气在人人追求幸福指数的当今社会,有谁愿意弃一尘不染的房子而不顾、选择在乌烟瘴气中生活?有谁喜欢满怀憧憬地踏入一幢房子,却被房内充斥的嘈杂谩骂搞得怒气填胸?又有谁,眼看着房子火势蔓延,非但不参与灭火反而还成群结队跑来浇油?

  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很多互联网产品成为了网民发表对生活的不满、戾气充溢的所在。由于“破窗效应”,很多原本文明的网民看到网络上出现众多措辞下秽开云网址、“出口成脏”的文字时,也会被负面情绪所传染,失去了文明上网的自觉性,成为不文明的网民中的一员。

  日本江本胜博士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实验,用122张通过高速摄影拍下的水结晶照片,展示“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的观点。当研究员在实验水两边放上音箱,让水“听”贝多芬《田园交响曲》时,水结晶美丽工整,而听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结晶更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但在听狂躁的摇滚乐时,结晶就显得丑陋。进而研究员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开云网址,结果不管是哪种语言,看到“谢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混蛋”或者“烦死了”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简而言之,只要水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的感情时,水结晶就显得十分美丽;当感受到丑恶与负面的情感时,水结晶就显得不规则且丑陋。

  一贯被认为没有生命的水尚有向善之心开云网址,而有着出色头脑的网民却总是向互联网投射戾气,自己也被戾气所沾染不能自拔。

  在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中,有诗人杨牧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他对学生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感触-追寻-表述。其实,每位网民在互联网发表言论的时候,都是一名创作者。如果能够按照杨牧所提倡的方式,看到某个事物产生了感触,之后去追寻、探索事实真相,最后再以平和的口吻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大幅减少为了泄愤而无端谩骂的网民数量。目前很多网民,恰是越过了最为关键的追寻阶段,在看到事物表象有了些许感触后,便开始在网上进入表述阶段。

  回望前辈筚路蓝缕,为我们创造便捷的互联网生活方式,初衷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跨越。如果网民都用无法消弭的戾气填充网络,是否有悖于他们的美好本意?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