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7709168119

吴世忠:网络时代地缘政治的新特征

标签: 2023-12-14 

  吴世忠:网络时代地缘政治的新特征当全球5大社交网站网民数量超过前5个人口大国公民数量时,世界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势不可挡,前沿科技的作用、国家边界的范围、国家主权的概念和军事力量的载体都发生了变化,也自然而然地催生了全新的“网络时代地缘政治”,网络强国对世界的控制能力极大地提高,时代呼唤和大国博弈促使网络空间安全与发展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置顶选项”。

  长期以来,地缘政治博弈一直遵循“掌握最前沿科技+控制关键地区或区域=地缘政治主导权”的公式,以“前沿科技的强劲动力驱动地区或区域控制力的优势获取”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始终要义。从这个视角看,人类的科技水平开辟了怎样的空间,就会引领地缘政治博弈发展到那里。正如当年马汉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杜黑预言“谁控制了天空,谁就控制了世界”一样,在网络时代,谁能够控制网络空间,谁就能掌握未来世界权力的源泉。但与陆海空天传统实体空间的“空间—权利”关系为轴心的地缘政治博弈不同,虚拟的网络空间不但催生了网络边疆和网络边防,也使地缘政治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为我们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国防,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提供了新的标准和参照。

  自上世纪中叶诞生以来,网络以几何级指数迅速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铸就了经济发展新引擎,形成了政治博弈新空间,衍生了文化交流新媒介,开创了社会生活新模式,成为承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的崭新空间。网络空间的固有规律和特性使其在继承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地缘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深刻地改变了大国关系及相互力量对比,地缘政治博弈进入了网络新纪元。我们研究网络时代地缘政治首先需要把握网络空间不同于传统陆海空天实体空间的新特点。一是网络空间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人类社会“新空间”。网络空间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拓展而来,依托互联网,迅速成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交往方式的承载体,成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第二类空间”。二是网络空间是人造空间。网络空间的产生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智慧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网络空间的组成和行为直接受人认知和人类技术能力的影响。三是网络空间是虚实结合空间。网络空间涉及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和社会域,既包括构成网络空间的组件,也包括承载于网络之上的政治博弈、经济运行、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四是网络空间是控制空间。在网络空间,可通过对网络本身、信息,以及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的控制延伸到对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控制,不但能控制人、改变人,还能控制世界、改变世界。五是网络空间是开放复杂的混沌空间。网络空间联通全世界、跨越全领域、作用全社会。在微观上,结构复杂、要素多元、瞬息万变,在宏观上,网聚效应、蝴蝶效应、放大效应明显,呈现出复杂巨系统的鲜明特征。

  网络空间的出现,催生了网络边疆和网络主权,促使地缘政治以各种形式映射了网络空间。这种映射过程,既体现了现实空间的已有特点,更反映出与网络空间特点密切相关的新变化。

  (一)前沿科技在地缘政治中的作用发生了突变,从拓展人类社会在实体空间的活动范围转变为重新构造虚拟生存空间

  在特定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下,地缘政治博弈总是与特定领域的空间相对应,从本质上体现的是生存空间的争夺。在漫长的地缘政治发展史中,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经历了从陆地扩展到海洋,从地表拓展到天空、从大气空间延伸到外层空间的动态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过程的核心驱动力始终是科技的力量。但在网络空间出现之前,科技的作用在于延伸人的运动功能,铁骑、轮船、飞机,甚至航天器的出现,都是在实体空间拓展人的活动范围,进而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的博弈格局。网络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模式。虚拟的网络空间的博弈更多的是发展空间的抢占。科技的作用更主要地体现为构想新的空间,延伸人类社会的思想触角。传统地缘政治中的关键地区的概念在网络空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门户网站、虚拟社区、网络枢纽、数据中心、关键节点和核心技术等成为新的“战略要地”。

  在网络革命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量作用下,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正悄无声息地穿越传统国界,将全球的信息节点铰链为一体,通过网络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一国腹地直至心脏部位,网络边疆已经客观存在,并根据网络建设能力、利用能力和控制能力大小而划分,即“网络疆域=已建网络+控制网络-被控网络”,它是虚拟存在、柔性变化的,非线性的,在实时对抗中此消彼长。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变化是地理版图的简单拼接与军事存在的线性扩大,网络空间的这类变化则更多地表现为虚拟社区的复杂重构与灵巧实力的非线性扩张。传统的以地域为界限的边界变得愈加容易被穿透而显得模糊,国家的外部事务往往很难被抵挡在边界范围以外,而内部事务也很难局限在一国边境之内。地缘政治博弈必须把国家安全的视野从单纯的物理疆域扩充至数字化空间,弹性化的网络边疆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必要的“警戒线”。

  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其主要内容就是国家在网络空间的管辖权。在网络空间,公民的行为空间有了新的扩展,与此相应,国家主权概念也有了新的内涵。国家基本权利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在网络空间一样要加以保护。但在网络空间,主权的概念和内涵有了新的变化。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使管辖权的行使难度加大;世界网络强国独自把控互联网管辖权,使网络空间公平难以实现;网络空间穿越传统国界,使网络空间独立权增加了极大的变数。云计算的应用,物联网的实现,数据资源的跨境存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服务,均已打破了传统的主权范畴,网络主权形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传统的地缘政治中,政治安全主要是防范政治颠覆行为,包括意识形态煽动和政治动员等。在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渗透,进行信息颠覆的活动更加省力,西亚北非政府批量倒台的例子鲜明而生动。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网络空间作为全新的信息传递途径,越来越多地被恐怖势力、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等用来作为其宣传鼓动、募集资金、协调行动和逃避打击的新手段。美国著名战略专家奈伊就提醒美国:“信息优势将和美国外交、美国的软实力—美国民主和自由市场的吸引力一样成为美国重要的力量放大器。信息机构不要拘泥于冷战陈规,而应作为一种比先前更强大、更高效、更灵活的工具来发挥作用。”事实也正在证明,美国在网络空间战略攻势咄咄逼人,军事角力已经露出冰山一角,承载传统军事力量的“坚船利炮”正向网络空间的“软件病毒”映射,并逐渐发展成为网络时代的“核武器”。

  在传统地缘政治博弈中,无论是地理扩张时代,地缘战略格局形成时期,还是冷战后地缘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阶段,都包括以力量结构、军事能力、安全环境和意识形态为代表的地缘政治战略的结构、能力、环境和文化等战略要素。经略网络时代,需要高度关注地缘政治战略要素面临的变数呈现出的全新的特征。

  农业时代的蒙古帝国、海洋时代的日不落帝国,以及冷战时期的华约、北约,都表现为承载地缘政治的一种相对固化的结构。这种结构既包括力量体系,也包括理论、人才、装备等相对固化的结构体系。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地缘政治结构面临颠覆性的变化。一是网络空间的扁平化、自组织性对传统的等级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空间作战力量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扩散,一方面,网络的自组织方式对传统的等级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传统地缘政治博弈中的纯军事力量对抗转变成为包括国家、军队、利益集团,甚至个人在内的综合对抗。二是战争理论出现了颠覆性变化。随着网络空间成为新的战争领域,其超越时空等特性,使战争呈现出“无兵、无界、无影”的特征和“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常态化趋势,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战争观念。三是技术和装备软性化趋势明显,冲突形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网络空间作战技术和装备由传统的“子弹炮弹”向“比特和字节”转化,软件程序驱动“比特流”形成杀伤力,震网病毒攻击伊朗的“四两拨千斤”和现场直播绝杀本·拉登的全球大围观,既是小试牛刀又是大秀肌肉。四是人才结构呈现扩散化状态,难以实现传统模式下的高度集中。在网络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遍扩散导致网络人才分散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行业,完全不同于传统军事人才的专业化和集中式管理。这也使“顶尖人才”在网络时代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传统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博弈主动权的获取主要依赖优越的地理环境、资源储备、人口数量、科技水平、经济规模、军事实力等因素,各国之间的优劣之势会在较长时间内相对静态。但是,网络空间打破了传统地理环境的局限,受传统因素劣势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谋求网络优势弥补总体劣势,轻而易举突破地缘局限造就的“囚徒困境”,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以劣克优的“非对称”思维在夺取政治博弈主动权的竞争中迅猛发酵。一是网络技术决定了攻防的不对称性。日新月异的技术突破,依托互联网的技术快速扩散,使网络空间威胁成为以小博大的战略手段开云网址·(中国)官方网站。二是网络核心资源的掌握具有不对等性。目前,关键技术和核心资源都掌握在个别大国手中,增加了网络空间安全隐患。三是依赖程度提升增加了威胁的不对称性。超级大国越发展就可能越脆弱,漏洞和可攻击点也就随之增加,使传统强国具有更强的危机感。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影响。互联网带来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变革,形成一种融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就是网络文化。这种文化依托全球一体的互联网,具有更强的交流性、融合性和多元性开云网址·(中国)官方网站,并在网络时代地缘政治的博弈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传统意识形态找到了开放、高效、便捷的新通道。意识形态斗争是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主旋律。互联网出现并普及后,迅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思想冲撞激荡的主渠道。二是网络社交新媒体成为颠覆政权的新工具。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社交新媒体的出现,迅速改变了实体空间信息流程和传播规律,神话般地拓展了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成为偏见的散播者、敌对势力的信使、社会动荡的引爆点和蝴蝶效应的最佳载体,催生了颠覆国家政权的新模式。三是网上文化碰撞成为不可回避的“面对面”政治博弈的新方式。网络空间将地球上相距万里的国家和地区瞬息铰链在一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不受地域限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文化的融合和渗透不可避免。网络外交和灵巧实力的应用就是例子。四是思想殖民取代土地殖民成为地缘政治的新目标。与传统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占领关键地区的攻城掠地不同,网络空间新疆域的界定依靠的是技术对抗和文化博弈,利用优势技术资源,通过潜移默化和适时引爆的方式,实施思想殖民成为网络时代政治博弈的新特点。

  地理结构对政治安全具有极大的影响,传统地缘政治更多的是以关键地区争夺的形式展开。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国土资源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战略地位和政治实力。但在网络时代的地缘政治博弈中,虽然依然存在地理环境的特征开云网址·(中国)官方网站,但环境要素呈现出明显的突破特性。一是虚拟环境的无时空限制特征。网络空间可以不受能量和时空限制,“一键敲击、全球到达”,“一机中招,多机感染,整网裂变”。二是网络空间对传统边界的突破性。网络时代,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网络空间悄无声息地穿越了传统的边境限制,通过网络空间可以直达一国腹地甚至心脏位置。三是网络环境的“全球一网”趋势。新的技术将持续不断地推动网络的融合和集成,基于IP体制的下一代网络将主导网络空间,国际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乃至部分军事信息网络将构成浑然一体的全球性网络。四是对多域环境的控制性。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将属于控制范畴的网络空间深度延伸到实体空间,形成实体空间采集信息到网络空间进行处理,然后再到实体空间控制执行的闭合链路,可将对网络空间的控制延伸到物理、信息、认知和社会各域。

推荐新闻